縉云縣章村小學校門
浙江縉云縣,當校長馬鑫飛第一次走進當地胡源鄉唯一一所鄉村小學時,還是被鐵皮校門轟隆的開啟聲震驚了。眼前的灰色鐵皮校門高聳,與周遭的水泥圍墻一同將學校與四面優美的山水風光割裂開來。章村小學雖環山臨水,坐擁秀美風光,但高大密閉的原校門將這一切都拒之門外。同時,校門破舊、缺乏特點、形制死板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校方。對校方來說,此次設計改造不僅僅是一座校門的改建,它還承載著全校師生的希望,并見證一座鄉村小學的成長。
設計師高威在多年的設計實踐中,始終堅信為客戶訂制小而美的空間具有無限可能和巨大價值。其團隊受委托接受該項目后,首要明確了三個核心命題,即建造「屬于孩子的校門」、「屬于章村小學的校門」和「屬于章村本村的校門」。
基于對當地特色的思考,設計師與我們“竹境”開始對接設計概念,將此次校門設計引入竹材,將校門造型設置為流動的拋物線形,演繹成漂浮在學校入口的兩片「茶葉」意象;同時將門衛室的頂部改為露天茶亭,與學校的茶藝教室相連接,同時延展了茶藝課的教學實踐空間。此時的校門不再是一種隔絕的符號,而是連接了村莊的過去和未來,連接了校內和校外,連接了學生和村民,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入口設置的一段樓梯空間,以拱形橋洞呼應古方山天橋水渠,直通二樓露天茶亭。樓梯的置入為校門新開辟了一條動線,將茶藝課堂及當地村民至茶亭休憩的行動線具象化,擴充了空間功能,增設了情感交互。樓梯下的橋洞和茶亭一起,成為了全村最有人情味的公共場所。
在孩子們的設計靈感啟發下,設計師和“竹境”也在不斷的深入探討交流中,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將校門結構進行了完全竹制編織,以此強化校門的在地屬性與結構的真實美感。當走進校門,在感受當地竹材本身質感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親切的味道。這也充分尊重了校門最親密的使用者——孩子們的基本訴求。
最終,設計師和“竹境”從設計概念到工藝深化再到最終落地成型,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一座按照孩子們心中的樣子描繪出來的校門落地而成。歷時一個月的時間,為了能趕在孩子們開學前完工,“竹境”的工人師傅們日夜兼程。新校門不再沉悶死板,開關時也不再發出令人煩躁的轟隆聲。在校園里,孩子們透過校門可以看到被山水環抱的村莊和來接自己放學的家人,開闊明亮的視野讓整個校園都充滿了生機。
除了功能上滿足校門所承擔的傳統任務外,設計者更想賦予這座新校門更多的「情感互動」。非封閉的電動格柵式大門讓校門內外的視線聯通,同時串聯起了校內外的景色。突破傳統認知的開放式露天茶亭設計,亦是村民與學校產生連接的交點,溫暖又極富人情味。
新校門的設計結合了鄉村在地美學,亦將設計與建設工作交還于當地村民與學生。孩子們在提案中寫道“可以讓舅舅來幫忙,爸爸來刷漆、貼瓷磚”這樣真誠的話。與此同時,經費是教育局出的,我們“竹境”作為本次項目的施工單位也給予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