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竹屋
在通往公社狹窄而悠長的小路上,左邊是飛機場、家具屋、手提箱;前方是怪院子、紅房子;遠處是大通鋪、三號別墅、竹屋、雙兄弟森林小屋、土宅、俱樂部。每一棟別墅都可以看到未經修復的古老長城,每一段線條和結構都浸潤著設計師的最樸素也是最大膽的設計構想。
竹屋是「長城腳下的公社」,十二座住宅當中的其中一座。由日本著名設計師隈研吾設計,隈研吾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建筑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筑獎、自然木造建筑精神獎等。
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它結構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為品質優良的建筑材料,竹的造價相對低廉,且容易加工。好的建筑,不單是指單個的房屋,而是一種將環境和建筑融合得很好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建筑與周圍的環境,便成了設計師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長城不是一個單獨、孤僻的個體,相反,不斷起伏的山脊早已和周遭的環境融為一體,相輔相成。有人說它是對在環境中自我孤立傾向的建筑常例形式的評論,所以將長城的此種材質運用到居住行為上。
在竹屋的設計中,設計師的設計理念首先是學習萬里長城的“建筑方法”,即建筑與用地的關系,試圖在這個設計中反映出長城所具有的建筑形態和文化內涵。長城腳下多晴少雨,比較干燥,同時冬季時常大雪漫漫;地理上基本沿于群山腳下,由雄偉的長城相伴左右;綠樹環繞,與喧鬧的城市間自然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風。竹屋的設計師隈研吾,使用竹子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不僅因為“竹”是東方文化的象征符號,同時也是基于室外的群山與那將其環抱的綠樹紅葉,在這樣的建筑里,把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擺在了突出作品的首要位置。
隈研吾認為“長城是在保留了復雜傾斜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延綿不斷的連續體",其本身不是單純的,個體的,而是融入自然環境中的,自然的一部分。于是他在未經修造的斜面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將細長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了上去”,使得建筑以一種本質的狀態存在于自然中。
他還力圖使建筑的精度符合建筑場地所固有的“風景的精度”,將建筑“粗礦化”,使建筑與長城以及周邊風景的那種粗礦(低精度) 達到和諧的統一。整個房子的形態及材料的選擇都表現出基地所承載的內在信息,在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之下,竹格柵有秩序的排列,似隱似現,寧靜、淡泊,自然而不造作,象征性地表現了長城“墻”的特質,不但謙虛的融入了自然,還成為自然景觀中的亮點,令自然充滿靈氣。
竹屋”按照傳統做建筑,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但是這座建筑是建在一條山溝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層在山溝的底下,上面一層在山溝的上面。這座建筑的外表都用竹子包起來,隈研吾認為,竹子是中國的符號和象征,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竹子人們就會想到中國,在長城邊上建這樣一座建筑是很有意義的,長城又是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分水嶺,為了避免兩個文明的沖突所以建立起了長城。現在世界面臨的問題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東西方只有聯起手恢復信任,消除敵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發展。
外立面竹屋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纖纖細竹構成,通過讓竹墻密度與直徑的不同,將不同空間分割,日出日落,日光從不同的角度照入室內,經過竹林與玻璃的幾次反射,將日光表現為“萬丈光芒”,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冬,太陽照入角度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變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觀。
由纖纖細竹隔出的“茶室”是竹屋的點睛之筆,專門隔出的“茶室”有十多平米,六面皆竹,懸于水上,透過竹縫可見長城的烽火臺,極具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