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之弦
在杭州市青山村,一座名為《青山之弦》的竹結構裝置和背臨的廣袤竹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舞臺場景。這是姜元和他的團隊為在當地舉辦的阿里設計周衛星展
在與星空展開對話,聆聽自然的回響
在植被豐盈的自然場所,設計所代表的現代工業詞匯天然地引發觀念碰撞。“未來鄉村”寓意著什么?建造一定意味著現代工業的入侵嗎?建筑師期望在自然場所創造出屬于當地的公共藝術,而不只是帶入城市的工業成果。姜元希望用融合的傳統竹材與當代數字媒體,與竹山,與星空展開對話,營造一個在青山聆聽自然回響的場所。青山·群響藝術季」設計的主舞臺裝置。
跳躍的和諧關系
弦理論中,宇宙無處不是微小的琴弦。當琴弦共振,將奏響宇宙的交響詩篇。以此為創作靈感,姜元思考著“生命交響”應有的形態,以“山的竹木”和“人的藝術”作為弦,在大地之上編織起一架巨型的環形琴。
《青山之弦》以在地竹材為主結構,融入智能光電系統,以數字藝術為媒介,構筑虛與實的連接,交織出莫比烏斯環狀的純粹形態,以跳躍的橙色屹立山間。
全周期在地的可持續策略
鄉村裝置,依山而建,體現的是與大地的鏈接。團隊在地取材,請當地的匠人在地制作,避免鋼筋水泥,工業加工,外部運輸等常規建造流程。最后,裝置的竹材全部取自山間,以傳統的工藝進行燒煉、晾干和造型,經當地富有經驗的匠人之手編織而成。編織細密,色塊均勻,呈半包圍環繞狀。為了讓竹棚舞臺裝置更好呈現,從研究設計圖紙、制作原材料到搭建完成,設計團隊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用掉了六百多根竹子。
舞臺的承重區域也全采用了竹子編織。如此大尺度、造型復雜的全竹結構,覆以竹編表皮的舞臺,對當地的手工藝人是從未有過的經驗。《青山之弦》在多位駐地設計師,與手工藝人們現場反復溝通中得以完成。
隨著藝術季的落幕,喧鬧過后的《青山之弦》又是村民休憩與娛樂的小天地,這一裝置也演變為可對應不同活動用途的兩種舞臺:大型活動的外向主舞臺,以及小型演出的內向小劇場。
是青山的舞臺也是星空的入口
如何將這一傳統材料以一種全新體驗呈現出來,如何令作品的當代氣質自然展現,是創作思考的方向。初到青山村的夜晚,無邊的天空中閃爍的繁星給了創作團隊極大震撼。經過多次嘗試,團隊延續了一直以來數字與實體融合的設計理念,將數字光影系統與傳統的材質融合在一起。
夜晚,當程序控制的光影亮起,猶如旋轉的銀河般閃爍于山間,給人們猶如步入星空的浪漫體驗。自然、科技與藝術有機地在這里共生。建成后的《青山之弦》憑依草坪,背臨竹山,碰撞的色彩中,光與影相互交疊。平日里,以其純粹的色彩與形態展開和星空的對談;熱鬧時,交錯的光影和旋律令人們沉浸在藝術的熾烈中。在此,人們感受到自我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感受到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它不僅是一個藝術裝置,更是一個讓每個人展示自我、體驗廣袤山林和草坪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