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境獲獎項目 | “尚村竹蓬鄉堂”?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高度重視原竹建筑的設計,通過與設計師緊密合作和自主設計、通過舉辦“全國高校竹建筑設計建造大賽”等竹文化活動對傳統原竹建筑進行創新,使現代原竹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近20項國際、國內設計大獎,極大的推動了原竹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竹境獲獎項目

本期介紹的獲獎項目
尚村竹蓬鄉堂
榮獲
2018 WAN AWARDS/Small Spaces Category Winner
2018 WAF Shortlisted/New and Old-Completed Buildings
2018 英國Dezeen Award/ Reborn Finalist
等多項國際大獎




地理位置

尚村位于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自唐末各士大夫遷入以來已有千年歷史,是如今皖南罕見的“十姓九祠”千年傳統村落。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受到了嚴重沖擊。尚村現有產業結構單一、村民收入較低、人口外流嚴重、“老齡化”現象嚴重,村落發展的動力不足。古建民居由于自然與人為因素面臨損毀、老化與被遺棄的局面。尚村亟待對村落進行整體的保護規劃,并對其未來發展做出有效指導。

項目基址位于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體已坍塌,僅留有部分外墻與老屋室內及天井的臺基地面。本項目是將高家老宅廢棄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變廢為寶,用6把竹傘撐起的拱頂覆蓋的空間,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娛樂聚會的公共空間,兼備村民集會活動、村莊歷史文化展廳的功能。與此同時,竹篷也可服務于游客,成為歇腳的餐廳茶樓。竹篷鄉堂的建設成為村落有機更新的一次積極的嘗試,也為尚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核心策略
古料新用,就地取材
動員村民清理原坍塌廢棄場地里的建筑材料和雜物,將有用的如老的粘土青磚,青瓦,石頭,未腐朽的木料等建筑材料收集作為項目的土建備料。并發揮當地石匠,泥瓦匠的傳統手藝特長,由本地村民組成的土建施工團隊與負責項目技術工藝深化、原竹處理和加工、原竹建筑施工的“竹境”一起合作,各施所長。

變房為院,鄰里互通
公共空間體系的改善。在與村民協商確認后, 將堵在村道路口、村民后續加建且閑置的廚房拆除,并將老屋圍墻局部打開,將原本封在圍墻內的私宅院落變為村里人可穿行停留的公共節點,將原本局促的村路,疏通成村民共享的小廣場。

尊重肌理,適當加固
原高家老宅主體的樓板,結構梁柱均坍塌,只剩沿院落外圍的部分墻體。這些墻體是老宅的歷史與場所精神的體現,建筑師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加以保留。經結構工程師和當地工匠的鑒定,原墻體為空斗泥墻,塌陷后墻頂防水損壞、墻身浸水,二層以上的殘留墻體出現較大變形,有很大的結構安全隱患,需進行加固。故結合竹篷的設計方案,將老墻的二層部分拆除,墻頂澆鋼筋混凝土的壓頂加固,并在頂部搭青瓦馬頭防止雨水滲入墻體。

結竹為傘,融入自然
績溪盛產毛竹,尚村周邊的山上有大量竹林,很早就有用竹材做構筑物的傳統,如田邊的竹亭、竹籬笆等。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建造的村落公共空間的更新項目,設計師們選擇了竹子作為建筑的主體材料。在設計中,為了減少對老宅場地的干擾,采用了單元化組合建造的設計思路,以便在短時間內用更少的材料,實現大空間的整體效果。同時竹篷不是一個如磚墻和混凝土一樣的永久建筑,不求作為永遠的地標,可隨著村子的發展、需求的更新、時間的推移,在使用多年后拆解回收。

場地清理后,外墻和地面基座的鋪裝,清晰的呈現出高家老宅原有的院落布局。門頭后的天井小院,天井院里的排水明堂,天井院南側的主屋正房,兩側的廂房......臺基、柱礎、明溝輪廓,院落的布局能讀得一清二楚。故設計中保留了老宅原來的重要象征“高家老宅門頭”,沿用了老宅院落原有的中軸線,同時在鋪地處理時保留了柱礎石和臺基石的原位,讓人能隱約辨認老宅的格局。

高家老宅的門樓,將竹篷空間,自然的分成了內外兩部分。門樓外的部分,更具公共屬性,和竹樓前平臺廣場,成為村路系統的一部分,既是村里的交通動線,又是村民可駐足交談和自由娛樂的場所,靠著門樓外側,鄉親們無論閑聊還是K歌,都能聚人氣。

門樓內的部分,是相對內向私密的場所,可以擺鄉宴,社團議事,辦小餐廳,放電影。凸字形的明堂,又將內部空間分出前后:靠著門樓的凸字形明堂是前場,是鄉宴時的舞臺、社團議事的發言前臺、放電影時的投影屏幕;明堂以外的空間是后場,是賓客區、觀眾席。

六把竹傘,三組烏篷,建構出一處鄉民與游客可共享的竹篷。竹傘的結構和圓拱烏篷的組合,起初來自于簡化建筑屋面構造、縮小建筑屋頂尺度的嘗試。村內傳統民居小青瓦坡屋頂的進深一般在5-6m,每組拱篷的跨度,剛好與之相近,從山頂看,完全融入了民居的尺度里。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的拱蓬既貼合了地形的變化,也提供了觀賞南側毗鄰的徽派宅院的視角。

竹建筑最大的難點在于竹子的耐久性,故本項目采用現代竹構工藝。不僅對原竹處理,實現防腐和防蛀;而且施工中借助竹與鋼構建的插、栓、錨、釘、綁等現代的建構方式,加強竹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性。整個建造過程在引入現代竹構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當地工匠傳統建造的特長:如穿斗泥墻、馬頭墻的修補和加固;前場景觀墻的石砌;磚石鋪地、明溝砌筑、明堂木蓋板恢復等,都再次運用了傳統的工法工藝。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切實地參與到竹篷的設計與建造之中,既學習了現代的、科學的建造流程,又再現了傳統工藝。

竹構體系與傳統的老屋的組合,不僅是新舊材料與新舊工藝的碰撞,也是竹傘單元所代表的開放空間與墻體所圍合的封閉空間的疊加,是易建易拆的單元式裝配建造與扎根本土的民居廢址的拼貼式更新的一次嘗試。


推薦文章
-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從2016年開始,每年拿出營業額的10%投入到原竹處理和原竹建筑技術的研發中,先后攻克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蟲、防火等原竹處理難題,一舉將原竹使用年限從1—2年提高到了20—30年;創新了原竹建筑連接、支撐、功能拓展等傳統技術,使原竹建筑與現代建筑體系無縫融合,而且更美觀、更牢固、更耐用!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了18項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這些專利體現了竹境在核心技術上的深度創新和突破、在產品應用和功能優化方面的卓越能力! 竹境專利技術 本期介紹的竹境專利技術分別是 “一種原竹緊固結構”實用新型專利 “一種原竹支撐底座”實用新型專利 應用前景 綠色建筑與鄉村振興的政策紅利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和鄉村振興戰...
-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高度重視原竹建筑的設計,通過與設計師緊密合作和自主設計、通過舉辦“全國高校竹建筑設計建造大賽”等竹文化活動對傳統原竹建筑進行創新,使現代原竹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近20項國際、國內設計大獎,極大的推動了原竹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竹境獲獎項目 本期介紹的獲獎項目 沈陽森林動物園大熊貓館 榮獲 遼寧省優秀建筑科技創新獎 沈陽森林動物園位于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內,熊貓館場地選址位于動物園南側,整個動物園游覽路線的中部,依山傍水,占地面積9123.1平方米,場館及附屬建筑依山勢而建,建筑空間和屋頂均順勢形成天際線,以求上下呼應,極富吸引力。 整個熊貓館的參觀流線從南到北,循序漸進,將大熊貓館作為整個建筑序列的高潮,先讓游客經過一個個由竹...
-
鳳凰谷山頂藝術館建筑占地面積1500㎡,建筑室內面積2600㎡。這座原竹建筑宛如一座靜靜佇立在大地之上的藝術杰作,在其獨特的形態之中,深深寄托著建筑師對于中國古典精神深邃的思考與無盡的延展。 建筑師尤為注重“勢”這一充滿哲學韻味的概念。“勢”,在古人的認知體系里,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極具感性又十分抽象的理解方式,它宛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事物在時間長河中的發展軌跡以及在廣袤空間里的布局變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勢”不是靜止的,它猶如靈動的溪流,隨著時間的流淌而不斷變遷,又似天邊的流云,在空間的舞臺上變幻著姿態。 于是,建筑師巧妙地運用建筑的形態來繼承和演繹這一神秘而偉大的“勢”。建筑依山就勢,如同一個謙遜的行者,尊重著山脈的起伏與走勢,絕不強行忤逆自然的規律。它順勢而為,順著山勢的高低錯落,將自身的結構與山脈的脈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這樣精心的構思與打造之下,建筑產生出一個與群山相得益彰的獨特形體。 由微微抬起的入口進入藝術館...